開山斧:重庆火锅历史-火锅文化系列1

2018-01-22 21:04 concernfood
火锅反映出了典型的重庆民风,与重庆热烈、豪放的城市性格相通”。
火锅作为重庆城市名片之一,是重庆名扬全国与世界的“重庆号”地方名牌饮食。代表重庆饮食文化特色的重庆火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吃法,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浓、烫菜的鲜香嫩脆、味美可口而闻名遐迩,香飘四方。来重庆旅游观光的游客,只要走上街头,就可以看到各类铺面、各色招牌的火锅馆遍及大街小巷。仅方圆不足9公里的渝中区,就有火锅馆近3000家之多,重庆被誉为“火锅之城”,实在是名不虚传。
在2016年《重庆十大文化符号》新书推介会上,来自我市的专家学者们揭开了我市十大文化符号的面纱,重庆火锅居于首位。
重庆火锅历史:吃火锅吃出文化味儿
(传统火锅用具)
 
 
小编这回给大家细细道来重庆火锅的起源。从草根饮食到如今的标志性品牌,山城重庆的火锅进化历程,活色生香地演绎着社会生活文化的时代变迁。
 
重庆火锅,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,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,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、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,原料主要是牛毛肚、猪黄喉、鸭肠、牛血旺等。
 
历史源流
 
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。
 
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,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。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,说法不一,它的由来和渊源,值得探讨。
 
据老街坊说: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,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“水八块”。
 
重庆火锅历史:吃火锅吃出文化味儿
 
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(毛肚、肝腰和牛血旺),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,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,食者自备酒,自选一格,站在摊前,拈起碟里的生片,且烫且吃。吃后按空碟子计价。价格低廉,经济实惠,吃得方便热烙,所以受到码头力夫、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。
 
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,据老重庆们回忆,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,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(现长江大桥桥坎下)。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,在南岸过夜,翌日早过江,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。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,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“水八块”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。将毛肚漂白洗净,去梗,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。据说,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。
 
直到抗战时期,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,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(每匹二分钱)。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,毛肚的鲜嫩脆香,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,赢得食客赞扬。
 
重庆火锅历史:吃火锅吃出文化味儿
 
历史考证
 
四川著名作家李(吉加力)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《风土杂志》上发表文章,对重庆火锅做了可信的考证。
 
文中说:“吃水牛的毛肚火锅,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。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,洗净煮一煮,而后将肝子、肚子等切成小块,于担头置泥炉一具,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,盆内翻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。于是河边、桥头的一般劳力朋友,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。各人认定一格,且烫且吃,吃若干块,算若干钱,既经济,又能增加热量……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把它高尚化了,从担头移至桌上,泥炉依然,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,卤汁、蘸汁,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,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。”
 
由此可见,重庆火锅发源于长江之滨,最初为船工所用,继而发展开来是毫无疑问的了。
 
历史实录
 
【清末明初麻辣毛肚】清末民初,牛贩子多从川黔水路运牛羊来渝,并赶至江边宰房街宰杀,取其肉、骨、皮,内脏弃之不用,也称“水八块”。南纪门江边一带的水手、纤夫捡回“水八块”,在江边鹅卵石上架起铁锅,放入洗净的“水八块”,加入辣椒、花椒,撒入几颗盐,且烫且吃,久而久之就成了重庆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锅。
 
【抗战时期高凳矮桌】抗战初期,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,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,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,就连一些冷饮店、咖啡馆、大餐厅也兼营起火锅业务来。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,高档的陈设雅致。店内设瓷面圆桌或方桌,每桌只坐四人,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,放入泥水炉,卤汁用的是铜锅或铝锅盛装,装菜用的是金边瓷盘。
 
重庆火锅历史:吃火锅吃出文化味儿
 
(抗战时期的重庆火锅老照片)
 
【80年代“打组合”】上世纪80年代,那时店堂里的桌数都不多,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,吃火锅兴打组合,“镶起吃”成为一种流行。几家人围烫一口锅,锅里放上九宫格,既方便分隔菜品,也方便客人各认各的格子。小桌子镶四人,大桌子镶八人,不镶满不点火。
 
重庆火锅历史:吃火锅吃出文化味儿
 
(重庆老火锅馆子)
 
【 90年代“三拖一”】
 
到了上世纪90年代,重庆城内的火锅馆,店堂门前多大书一个“拖”字。看似古怪的“三拖一”,指菜的价钱,荤菜三元、素菜一元叫“三拖一”。四元拖两元成“四拖二”。
 
重庆火锅历史:吃火锅吃出文化味儿
 
(三拖一)
 
【现代创新精神】
 
近年来,重庆的火锅在竞争中不断发展,在制卤、用料、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。
 
从1983年重庆火锅诞生了第一个鸳鸯锅到现在,火锅已经发展出7个类型14种锅底。2001年重庆火锅协会成立后,诞生了一批著名的老火锅品牌,重庆火锅运用加盟店的形式,形成了向全国的低成本快速扩张。有众人围食的酣畅淋漓,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,重庆火锅多样化的发展,满足了更多市民的需求。
 
火锅文化
 
【开放、兼容并包】
 
从重庆火锅的原料到重庆火锅口味再到重庆火锅的味碟,可以看出重庆火锅的味道是多种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,小编认为这就是一种兼容并包的饮食文化。
 
历史上,重庆是巴人的聚集地,资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曾经说过:“巴蜀文化是一种开放、兼容的移民文化。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 尽管如此,巴蜀人的祖先还是克服困难,让“蜀道难”变成 了“蜀道通”,这样巴蜀文化得以向外界传播,移民文化得 以更好地兼容和发展。
 
【“看热盆景”】
 
众所周知,重庆是闻名全国的火炉城市,夏季最热的温度可以达到四十摄氏度以上,然而重庆人最喜欢吃火锅的三伏天就是重庆最热的时间段,每天的温度可以达到四十摄氏度以上,重庆有著名的“山城”之称,再加上“火炉城”的称号,重庆被称为“热盆景”也当之无愧了。以前人们总是说重庆火锅的麻辣烫,是“看热盆景”,而这热盆景正是对夏天炎热重庆的美好比喻。
 
【耿直、豪爽性格】
 
初到重庆的外地人,看见重庆人挥汗如雨、划拳如令、一派豪气,立即就有了对巴人的感性认识,觉得重庆人太“凶猛”了,不敢接触,然而在以后慢慢的接触中,发现重庆人的耿直与豪爽是他们事业上成功的筹码,而重庆文化也正是在这种行为中逐渐积淀下来的。
 
重庆火锅蕴涵着健康、平等、和谐、包容的理性,而这一切又为美味所吸引、为热闹所包容,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。小火锅、火锅城人声鼎沸,杯盘相碰,欢声笑语。从这狂吃海喝的人们身上,能够感受到整个城市的奔放和热烈。
 
吃每一种火锅,都不是简单的火锅,而是历史,是文化,是传承。虽然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味道各异,但是吃火锅的母的,都是为了让各奔东西的人能有理由聚到一起,在寒冷孤独的冬日,在久别重逢的夜里,无论回家,还是下馆子,只要一口锅,一盆火,一群好友,一家人聚在一起,蒸腾的热气,翻滚的汤底,千言万语,都在锅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