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	1 90后热爱分享,忠诚度低 
	 
	年轻人喜欢多元化,消费忠诚度低。
	 
	今天去这家网红店排队,明天去另外一家打卡,仅仅是为了发条朋友圈,相比口味,他们更在意环境。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打卡比“吃饭”更重要
	 
	 
	意见领袖并非越年轻越好90后热爱分享,忠诚度低
	 
	90后忠诚度要比80后低,90后没有家庭“束缚”,口味更为多元化,老火锅底料厂家。80后“上有老下有小”,就近选择商圈,考虑一家老小的口味,可选择范围窄。 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吸引小孩是变相“套牢”家长
	 
	 
	吸引小孩其实是换种方式“套牢”家长,间接形成复购。这也是西贝高举“家有宝贝,就吃西贝”的原因。
	 
	2 90后个性,消费频率低
	 
	90后的自我包袱,面对人际关系,使得他们喜欢超前消费,买潮牌、穿名牌,打扮得光鲜亮丽。
	 
	趋势下年轻人不是不花钱,反而他们变得更“会”花钱。舍得吃顿好的犒劳自己,但反复性消费变少。
	 
	其次,据《中国餐饮报告(2018)》的数据揭示,80后最喜欢为餐厅写评论。换句话而言,80后的评论是诱导90后来的原因。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80后更爱为餐厅写评论
	 
	相反,想要讨好90后,首先得套牢住有稳定经济能力的80后。
	 
	3 90后“消费降级”,首先从吃开始
	 
	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消费降级,主要还是一个字:穷。
	 
	作者身边90后真实生活是背负刷爆信用卡,就连小额花呗也负债累累。连逛一个超市,也要拿出手机打开某宝进行对比。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90后养成超前的消费习惯
	 
	以北上广深为例,这些90后背负着租房压力,未来甚至还要结婚、生子,还房贷。作者办公室里有个90后小伙子为还房贷,从每天定外卖变成带便当。
	 
	一线城市的房租和房贷是压垮年轻人的一根稻草,换句话来说,如果不用付这么多的房租、房贷,他们的生活品质将会提高很多。
	 
	2 实际消费人群远没有想象中年轻
	最近走访市场发现,线下实际消费人群没有想象中那么年轻。
	 
	除了麦当劳、肯德基的快餐以外,大部分的连锁中餐品牌,消费人群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年轻。 
	 
	以西贝、海底捞、凑凑、外婆家等连锁餐饮为例。
	 
	作者观察到:
	 
	约70%,年龄在25-35岁   海底捞、凑凑火锅
	 
	约65%,年龄在30-35岁   西贝、外婆家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西贝的客群基本以家庭为主
	 
	火锅自带聚餐性质,消费人群也相对年轻。相反,传统中式餐饮就没那么年轻,基本都是带着小孩的家庭。
	 
	实际消费现状与数据报告有所偏颇,事实上“得年轻人得天下”的理论不一定适用所有餐饮品牌。 
	 
	据《2018年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80后在餐饮、住宿行业消费金额最高,消费能力远高于90后。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80后要比其他人群能力强
	 
	相反,线上外卖生意则是90后的战场,这也意味着大多数的90后选择外卖频次更高。
	 
	24岁以下消费频率要高于其他年龄层
	 
	实际上线下消费能力80后要比90后更强,但不代表着90后的消费能力差,相反,线上是“围剿”90后的战场。
	 
	换句话来说,线下消费人群并不一定是越年轻越好。
	 
	反而把意见领袖定位为有稳定经济能力的80后,可能更为合理,毕竟经营的高额成本摆在那里。
	 
	3 这样的品牌最令80/90后心动
	消费理念会随着成长不断变化。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,而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大。而品牌就不是,品牌是一直长存的概念。
	 
	消费人群不够年轻并不意味着品牌不需要年轻化,反而是要以吸引年轻人为目标,拥抱年轻人。
	 
	环境颜值即是正义
	 
	虽说餐厅实际消费人群的年龄要高些,但是餐厅还需要从外而内保持年轻化。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消费者是视觉驱动型“动物”
	 
	1886年出生的可口可乐,如今132岁“高龄”,消费它的人群会变老,但从来不觉得它老。它“打扮”永远很时尚,吸引着更多年轻人。
	 
	同样的,餐厅也是一样。
	 
	餐厅环境间接显示品牌的“年龄”,所以在环境上,只有比年轻人更年轻,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。
	 
	没有人会抗拒性价比
	 
	虽说一直在说消费降级,但是与其说“降级”,更应该是消费人群更懂得如何花钱。 
	 
	为什么小米回火,不止是因为米粉。
	 
	这几年小米靠超性价比的小米生态链,收获其他用户人群。不买小米的手机,但买一个小米的插排,你会觉得超性价比。
	 
	环境变了,餐饮品牌不应再聚焦90后?
	 
	品牌溢价、价格低、体验感还不错
	 
	 
	不管核心的消费人群是谁,在消费市场上,没有人会抗拒性价比。